•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文化 -> 茶与文化 -> 中华茶道

    游径山,思陆羽,这位“茶圣”传奇的一生令人惊叹

    中华茶道

    2021-03-18 15:22:23

    2412 0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深厚,而古代文人大多好茶,甚至有“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也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七雅事”之一,其不凡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要论与茶相关,最出名的传奇人物,当属“茶圣”陆羽无疑。

    前阵子到余杭径山旅游,对于这位印象中一直“高高在上”的陆羽先生,也就多加关注,并且翻阅各种资料,总算大致了解了他的生平。很难想象,这位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先生,3岁时就被家人遗弃,幸好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收养了他。正是在寺院习佛颂经的生活间隙,陆羽先生接触到煮茶,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为将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打下基础。

    陆羽先生的童年无疑是坎坷的,在12岁又被迫离开寺院做了伶人。伶人亦称优伶,汉语里优和伶本意都是演员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演员,戏子。当然,和如今的“明星”们相比,地位是一个天一个地。

    有趣的是多方文献记载,都说陆羽天生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又天性聪颖幽默。也正因此,得到当时的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并介绍去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真正开始学子生涯。在读书之余,陆羽经常为邹夫子采茶煮茶。

    随着他茶艺精湛的名声渐显,在五年后,终于结识了礼部郎中崔国辅,并和他成为“忘年之交”。陆羽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渐渐名震朝野,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如果再深究下去,我相信茶圣陆羽的生平定然也是充满正能量的“平民”奋斗直至事业有成的“心灵鸡汤”。

    由于陆羽对佛学、诗词、书法的造诣,特别是渊博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为他在各界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在24,25岁时,结交了40多岁也深谙茶道的唐代诗僧皎然大师,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皎然为陆羽写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大概在公元760年,27岁的陆羽开始闭门著《茶经》,然而在我看来,这个“闭门”显然很不严谨,在他写书的过程中四处游历,有据可查的就好几个。其中在公元763年,就是到杭州考察茶事,对天竺、灵隐两寺所产茶作出述评,又至杭州径山、双溪一带汲泉品茶。在径山现存一口“陆羽泉”,正是对此事的印证。

    说是陆羽泉,其实叫“井”更贴切些。这口古井已有1200多年历史,旁边有参天古樟依伴。它的“造型”比较独特,是大井套小井的格局,大井为长方形,南宽2米,北宽1.1米,东西长3.5米。泉北平铺石板,南面泉底用石板砌出又一口方井,水深0.5米,略低于石板水平。据当地人描述:“大井里的水用于洗滁,小井里的水才可以用来泡茶。在泉眼前的石壁上锩刻着沙孟海书写的“陆羽泉”三字。我来参观的时候,正好看到从泉水一侧,有根竹鞭探出长长的身姿,似乎为汲水而来,画面颇为生动。

    在公元780年,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制造和饮用方法的《茶经》终于刻印成书,并引得社会名流争相传抄,广受好评,使陆羽的声誉日盛,最后成就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超然地位。

    (图文作者:阿陆,谢绝转载哦,欢迎关注及合作)

    “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赌书消得泼茶香”,茶不仅让文人、读书人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淡的清雅意趣,也是当代养生休闲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虽然杭州以西湖龙井最为有名,但是通过这趟径山之行,似乎更能感受到一些茶文化在千百年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芬芳。

    文章来源:阿陆|企鹅号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3545

    • 文章

      470

    • UID

      1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