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文化 -> 茶与文化 -> 茶海溯源

    本是同根生的茶

    茶海溯源

    2021-06-19 12:22:47

    552 0

    为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有太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过往。但中华大地历经了无数战乱,朝代更迭不断,文化曾几度遭遇湮没。当今的学者们在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文化现象时亦如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例如“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陆羽所著的《茶经•六之饮》章节中的一段记述,唐之后的每个爱茶之人皆耳熟能详,并乐此不疲的世代相传,如今还有很多人在描述茶饮起始于中国时频频引用该句。

    陆羽烹茶图

    而神农氏发现茶的记载相传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十毒,得茶而解之……”。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传说神农氏是距今5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上古时期的农耕部落领袖。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早先都是靠口口相传而留存于世的,集结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也就是说,神农氏发现茶这一历史被明确地记录下来时,距这件事可能的发生时间已经有近2800~2900多年之久了。而近些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浙江田螺山古人类生活遗址中发现了人工种植茶树的证据,这比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记录早了上千年。呜呼!茶之为饮,始于何时?真乃千古之谜!

    陆羽茶经

    《茶经》可谓是一本千古绝书!在它之前,几乎没有关于茶的文字专著。因此,后世之人欲说茶史,必引用其内容。《茶经》问世后,茶人、文人在编写关于茶的著作时,几乎再也没有跳出《茶经》的大纲。都是在说茶之历史、茶之制作、茶器、如何饮、如何品,如何藏等,只是不同时代因饮茶方式不同,其编写的内容随之略有不同而已。时至今日,市面上的大部分茶学研究书籍和文章也依旧是这样的内容,其中不乏大肆摘抄和引用前书内容的现象。

    也因此,今天谈及“茶道”这一提法时,很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茶道与茶、茶文化一样创于中国古代的某个时期。但要举出绝对确凿和切实的例证,却又乏善可陈,难以具体,只得将茶道的意义广义化,使得皆大欢喜。

    陆羽《茶经》第一页

    然而身居国内的我们对茶的历史认知和对茶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正在经历一个返璞归真,一切从零重新开始的过程。何以见得呢?只看近十几年来中国国内流行的茶席流程和茶具样式,先学台湾,再学日本便可知。比如说,早期品饮铁观音所用的公道杯、闻香杯即来自台湾,后来的仿汝窑茶具和各类仿古颜色釉茶具同样如此;几年前开始流行的所谓体现“茶艺、茶道美学”的“茶席”亦来自台湾茶艺;近些年流行的出现在茶桌上的锡质老杯托、铜建水、老铁壶、老火钵则是来自日本的饮煎茶法。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日本的两种茶道。日本煎茶道是区别于日本传统“抹茶道”的饮茶法。二者同用蒸青绿茶,只是煎茶道为瀹(yuè)泡茶叶,抹茶道则是冲点茶粉。抹茶道源于中国唐代煎煮饮茶法和宋代点茶法,抹茶在中国于明代初期被泡饮散茶法所取代,而煎茶道学习的正是明朝泡饮叶茶的方法。台湾的茶艺本源于潮汕功夫茶,又借鉴了日本煎茶道,后经台湾茶人思考与总结才变成现在的样子。而潮汕功夫茶冲泡的主要是潮州出产的单枞茶,如今在中国潮汕地区只有进了表演茶艺的茶馆,才能看到其大概的样子。民间虽然对单枞茶的消耗量依然极大,俗称“茶米”,但已经很难见到“红泥炉、薄锅仔、乌榄炭、羽毛扇”了。大多被电水壶或液体燃料炉、瓷盖碗、瓷茶盘等器具所取代了。

    日本茶道

    如今,中国大陆流行或正在形成的“茶艺”和“茶道”形式,基本上就是将上述各类饮茶法以或单独或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

    我们再说回“茶道”吧。爱国心切的茶人们把“中国茶道”常挂在嘴边,然而中国悠久、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上却鲜有“茶道”的字样出现。唐代诗僧皎然曾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文中的“茶道”真的与我们今天说的茶道是一回事吗?学界至今仍没有定论。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明代张源的《茶录》中:“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有意思的是,中华书局在编辑《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丛书中《大观茶论(外二种)》时,编著者沈冬梅和李涓选录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而舍弃了同时代张源的《茶录》。原因是“《茶疏》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茶叶的瀹泡法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而不像张源的《茶录》多为原则性描述,极具可操作性……”。虽不可否认张源的《茶录》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内容,但作者本身过于文学化的描述确实有失客观和准确。而从其对内容所述可知,张源所谓“茶道”乃是对茶叶喝茶在饮用之前的制、存、泡的要求,与精神追求和文化方面关系不大。

    抹茶

    “茶道”的提法在日本出现的时间其实也不算早,在茶道之前日本将点茶的过程称为“茶の湯”,可译为“茶之汤”或“茶的汤”。在日语中,“汤”说的是热水,“茶之汤”的意思是茶室的主人要用心地烧好一釜温度适宜点茶的热水,把茶点出好的口感和味道来招待客人,让客人能感到身心的愉悦并感受到整个过程中的美。日本茶道具体的形成时间为日本战国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朝嘉靖年间,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居士。在那个内战频发的时代,千利休以其卓越超群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使茶在武家之间流行且广为流传,并深远影响了日本的上下所有阶层的文化生活。

    我们今天所知的日本茶道主要有三个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都是在千利休的后人千宗旦之后分出的,其中最大流派里的千家已传至第16代坐忘斋家元。几百年来,世代为三千家制作茶道具的各个传世家族中,有10支得到了千家流派的肯定,后被称为“千家十职”。以著名的“乐烧”为例,从其家族初代家元长次郎为千利休制作了第一只千利休本人设计的茶碗以来,至今也已传承至第15代,时间跨越了430多年。

    千利休居士

    在千利休本人设计的“乐”茶碗出现以前,“唐物”的天目茶碗,即“建盏”为茶道中等级极高的茶具。目前,在日本被定为国宝的陶瓷器一共有14件,其中8件来自中国,5件原产自日本,1件来自韩国。其中,来自中国的8件瓷器分别是:3只建窑曜变茶盏;1只建窑油滴釉茶盏;1只吉州窑剪纸花茶盏;其余3件瓷器均是龙泉窑青瓷瓶。8件瓷器中有5件都是茶盏,其中4件是建盏,由此可见日本对于建窑茶盏的喜爱。

    日本把古代来自中国的黑釉茶盏均称作天目茶碗。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日本出土的12至13世纪瓷器中多为青瓷和白瓷,所谓的天目茶碗大多产自中国福建普通民窑,鲜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盏。学者猜测,这是因为在宋代,建盏是比较昂贵且稀罕的瓷器,其价值远高于青瓷和白瓷。所以日本的来使和商人难以获得。而作为国宝的建盏均是中国明代时流入日本的。那时中国的主要饮茶方式已从冲点抹茶改为瀹泡散茶叶。茶盏在中国已非必需品,日本却始终保留着抹茶的饮法,茶盏仍旧是日本人青睐的器物,这些高质量的建盏极有可能是明朝皇家送给日本朝贡者的回礼。

    静嘉堂所藏油滴撇口建盏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曜变天目茶碗 日本藤田美术馆馆藏

    油滴盏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藏

    与日本茶道传承至今400多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的茶文化似乎更加源远悠长,有确切的记载按序传承至今的却少之又少。自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至今,中国茶文化界尚无明确的代表性人物和成体系的门派出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茶文化圈乱象丛生,各类教授以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茶艺、茶道学校日益兴起。还有些茶叶生产及贸易行业的从业者也随意的自立门派,脱掉工服穿起一身仿古衣装,摇身一变成了唐宋茶法的传承人,自称唐宋以来该门派的唯一传人。更有甚者,在国内某些一、二线城市,很多茶行业门店借着“传统文化热”针对儿童开设茶艺班、茶道培训班。让中、小学生穿起制式杂乱、时代不明的“古装”学起了依然是表演意味浓郁的所谓茶艺。暂且不论其内容、理论是否可靠,或教授者自身内涵功底是否真实,单单儿童饮茶是否健康这一问题,就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曜变茶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博物馆藏

    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学者和爱茶人士们当以可考的史实和出土实物研究为基础,轻利益、重艺术,真实地好好发力,把一个有逻辑、有依据、有追求、有思想的茶艺或茶道展现给世人,并使之健康的流传于世间,成为留给后人有价值、有标准的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建盏之家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3541

    • 文章

      467

    • UID

      1

    推荐文章: